一、日本茶叶市场现状
日本全国现有茶园面积5万公顷,总产量8.98万吨,茶农约24万户,主要分布在静岗、鹿儿岛、三重等8个县。茶树品种比较单一,薮北种占83%。日本茶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相当高,茶树修剪、采摘、加工、包装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。日本茶叶几乎是青一色的蒸青绿茶,只是依据档次不同从中分出玉露、玉绿、抹茶、番茶、煎茶、焙制茶、玄米茶等。日本茶园90%属于农户所有,生产技术主要由茶叶指导者协会提供服务和协调。茶园管理现代化,园貌整齐划一,树势健壮,单产高,效益好。
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简单的精揉机用于茶叶加工,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制茶机械已很先进,不仅台时产量大,而且产品质量稳定。茶叶加工基本上都由高度自动化的蒸青生产线来完成。一般每套蒸青机1年仅开工40~50天,由于造价高,茶农以每15~20户联合购置一套。极少量的高档玉露茶由熟练工人手工制作。手工茶每100克卖价高达3万日元,是机制茶价格的10~100倍。
日本对茶叶内含物的机理研究有一定深度,所以在茶叶产品的开发利用方面也卓有成效。茶叶除了常规泡饮之外,新开发的产品主要有四大类:一是茶饮料。日本最早开发成功罐装饮料,而且市场销售量迅速扩大。2001年绿茶饮料产量达到143.1万升,茶饮料已经成为百姓最主要保健饮品之一。二是茶药品。由于茶叶具有降血压、降血糖、抗癌、抗菌等功效,生产提取的茶多酚等药品在医药保健上得到广泛应用。三是茶食品。在日本市场上销售的茶食品花色品种较多,如茶糖、茶饼干、茶面食、茶冰淇淋等。四是工业用品。有茶化妆品、洗涤用品、茶袜子、茶T恤等。
2001年日本茶叶总产量为8.98万吨,进口绿茶1.77万吨,出口0.06万吨,国内销售为10.69万吨,人均消费1174克,绿茶自给率为84%。在进口绿茶中,95%来自中国,5%来自越南等其它国家和地区。乌龙茶完全依靠中国大陆及台湾省供给,红茶来自印度、斯里兰卡等国家。预计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茶叶保健功效被广泛认可,日本国内茶叶消费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。
二、中国的茶叶(如龙井,铁观音等)在日本买的怎样
日本最初开发出来的罐装茶饮料是乌龙茶,日本著名的饮料公司伊藤园与三得利陆续开发了罐装乌龙茶饮料——这是1981年的事。
值得关注的是,乌龙茶饮料比日本茶饮料开发得更早。罐装日本茶饮料是1985年开始销售的。日本茶一直都是日本人身边离不开的茶,而当时对日本人来说中国茶是不太熟悉的茶。从二战结束到1972年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,期间两国正式交流中断,日本人也几乎没有了解中国现状(包括文化在内)的机会。在邦交正常化之后,日本人开始逐渐了解到现代中国的情况,接触到许多现代中国的东西。在这种状况下,1973年,日本掀起了第一次乌龙茶热潮。但是,这股热潮不久就降温了。
在日本的超市、便利店里,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罐装茶饮料,包括塑料瓶饮料在内。现在这些已成为日本人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东西,观察一下在街上走来走去的那些人,很多男女老幼都带着罐装茶饮料上街。他们渴了就喝这种罐装茶饮料来解渴。这种饮料携带方便,价钱又比较合理,因此在日本愈来愈吸引人了。那么这种茶饮料何时开始在日本销售的呢?
然而,1979年,当时日本很受欢迎的女子两人歌星组合,有一次说“我们喝乌龙茶来减肥”,这句话引起了很大的轰动,人们对乌龙茶的认识提高了。从此之后,乌龙茶罐装饮料上市了,不久又开始流行兑乌龙茶的威士忌酒或烧酒,这样乌龙茶饮料逐渐受日本人欢迎了。
那么日本人平常喝的日本茶饮料怎么开发得比较晚呢?日本人一直认为,茶是在家里用茶器冲泡茶叶来喝的,因此观念上或味道上人们难以接受喝罐装茶饮料,并且他们觉得拿出钱来买这种饮料是很浪费的。但是,人们面对乌龙茶罐装饮料的到来,原有的看法被打破,觉得“喝罐装茶饮料也不赖啊”。我认为这是乌龙茶所做出的贡献。
当时,大部分人没能喝到用茶叶现场冲泡的乌龙茶,并不知道其中味道。然而,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,当时日本国民都在热烈欢迎的气氛中,想要吸收中国的东西,其中一个就是乌龙茶。但是,日本人难以得到乌龙茶的原叶,并且不知如何冲泡才好。在这种情况下,罐装乌龙茶饮料正好上市了。人们一拿钱就容易得到这饮料,可以尝到中国茶的味道。同时他们也发现了罐装茶饮料既方便、味道也还可以。
无论中国茶还是日本茶,本来都是用茶叶冲泡喝的。但用茶叶冲泡时需要专门茶器,比较麻烦,而且喝完后的清理也令人感到繁琐。正好,乌龙茶饮料的发明让他们认识了罐装饮料的方便性等好处。由此之后,人们渐渐接受罐装茶饮料了。
随后日本茶饮料也开始开发,并于1985年开始销售。据说,开发日本茶饮料非常困难,因为日本茶汤加热杀菌后就会变成褐色,导致外观不漂亮,而且加热杀菌中常发生令人感到不快的味儿。他们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解决这种问题。上市之后,日本茶饮料并不畅销,因为人们还是不习惯于日本茶罐装饮料独特的味道。
后来随着追求健康的热潮,人们逐渐认识到日本茶中的种种化学成分对身体有好处,就开始感兴趣了。尤其是年轻一代,他们在家里不怎么冲泡茶,一喝用钱就很容易买到的罐装饮料,他们开始习惯于这种方便省事的饮用方式,再加上1993年混合茶也陆续上市了,它们不仅有茶水还有薏米等对身体健康的原料一起混合的茶。这时罐装饮料是以塑料瓶为主,若喝不完一盖儿,也不必担心漏茶水,而且携带也方便。就这样,罐装茶饮料,尤其是塑料瓶饮料在日本普及起来了。
随着罐装茶饮料的普及,茶叶的流通量有什么变化呢?茶饮料界里有称为“饮料化比率”的概念,描述茶消费量中罐装饮料占的比率,分析这个饮料化比率,我们就知道人们喝的茶是用茶叶冲泡的还是买罐装饮料的,还有茶叶的消费量的增减。据统计,乌龙茶饮料化比率的推移如下:1999年50.2%,2000年49.5%,2001年55.2%,2002年56.8%,之后大概保持在50%左右。另一方面,2003年,红茶30%,绿茶14.9%。
从以上数字来看,乌龙茶饮料化比率相当高。这意味着人们喝乌龙茶时一半是喝罐装饮料。反过来说,用茶叶冲泡喝的机会比其他的茶少得多。这也许是目前在日本人之间还没普及中国茶茶叶吧!还可以说,乌龙茶在日本人中还没达到人人都喜欢的程度。
有人指出他们喝乌龙茶罐装饮料主要的理由是解渴。有趣的事实是,2003年七八月,受冷夏的影响,乌龙茶罐装饮料的销售量减少了,而绿茶、红茶饮料却没怎么减少。这意味着,在茶饮料中许多人优先选择自己喝惯的日本茶或红茶,最后选择乌龙茶,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好像主要为了解渴而喝乌龙茶。
因此,饮料公司也想出办法开发多种中国茶饮料。例如,2002年,中国绿茶罐装饮料上市了。然而,这些饮料不久几乎不见了,是不是不太适合日本人的口味呢?2007年,大红袍罐装饮料出现;2008年,老丛水仙与武夷肉桂的饮料竟然也出现了。这些大红袍以其高档性成了话题,其价格真的令人吓一跳。同年还销售了白茶、荔枝乌龙、香槟乌龙等个性强的茶饮料。
另外,鉴于健康意识的提高,在对身体有益处(主要是减肥)的口号之下,高含量乌龙茶茶多酚饮料也上市了。除了这些之外,还有茉莉花茶、铁观音等各种茶也出现了。看来,现在市场上多种多样的罐装茶饮料真是丰富多了。
我今年回日本时,通过逛超市观察到那里销售的罐装茶饮料中一半为日本茶饮料,其次是红茶或混合茶,包括乌龙茶在内的中国茶占到了少数地位。在便利店里,这种状况却不太一样。有些便利店里也销售在超市里没看到的饮料,种类比超市丰富多彩。这是因为,超市顾客的对象主要是以家庭主妇为主的各年龄段家庭阶层。他们喝茶,很多人一般用茶叶冲泡喝,偶尔买罐装茶饮料喝。他们的饮料化比率可能低一些。
与此相反,方便店顾客的对象主要是年轻人或单身上班族。他们生活节奏快,图方便省事,他们的饮料化比率好像比较高。方便店为满足他们的需求,店里饮料的种类也要准备得比较齐全。
有些人担心在市场上增加了罐装茶饮料,导致茶叶消费量的减少。但是也有另外的看法,罐装茶饮料越增加,需要的茶原料也越增加。另外从来不怎么喝茶的人开始喝罐装茶饮料之后,也许会逐渐对茶本身开始感兴趣。若是这样喜欢茶的人多起来,对从事茶业的人士而言,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?
总之,罐装茶饮料是日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
三、日本茶叶竞争市场分析
日本茶叶市场竞争激烈,主要集中在茶品质、生产技术和品牌实力上。
1.茶品质:日本茶品质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,对环境、品种、采摘、制作都有极为严格的标准。茶叶口感和香气非常浓郁独特,因此,茶品质一直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。
2.生产技术:日本茶制作技术十分精湛,传统的制作工艺需要严格遵循,如手摇式炒茶、低温烘干等,这些都是提高品质的保障。同时,茶农们也在尝试更加现代化的生产模式,如机器采摘和智能生长管理,以加强茶的品质和数量,为市场竞争提供支持。
3.品牌实力:日本茶企业在品牌营销方面十分重视,如日本有自己的特许品牌“日本茶”,以及各大茶企业推出的自有品牌。品牌知名度和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,都是决定市场占有率的重要因素。